12月21号开始,我们就正式进入了今年的三九天,三九天一直都被称为调理身体的时间,而且很多人应该也听说过“夏病冬治”的说法,所以这也是选择三九天进补的原因之一。三九天是一年中冷的时候,俗话说“秋收冬藏”此时节是身体新陈代谢慢的一段时间,也是具有收敛的一段时期,此时做好养生,可以调整身体素质,增强体质,以抵御寒冬,让来年的身体更好。另外冬季是生机潜伏、阳气内藏的季节,是保养、积蓄能量的时机,应讲究养藏之道,适时进补,可以增加营养,气、壮身体。
三九天怎么养生?
一、饮食方面
三九天温度比较低,所以人们会觉得冷,寒气容易侵入身体。一旦寒气侵入身体,容易损伤肠胃,造成肠胃疾病。肠胃不好的话,则会影响食欲,不利于营养摄入。建议早上喝些热粥,帮助滋气。比如说红枣粥、地瓜粥、玉米粥、小米粥、八宝粥等,都非常不错。
二、保暖方面
三九天阶段天气非常冷,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。现在很多人都赶时髦,容易露着脚踝,穿单薄的鞋子....你会发现,自己的腿跟脚在冬天里面一直都是凉凉的。当长期受凉的时候,力就会下降,而且特别容有上呼吸道的一些问题建议大家还是穿的暖一点
三、运动方面
三九天阶段,人体内的阳气是比较虚弱的,所以人体心肺的负担是非常大的。建议下午三四点的时候进行户外锻炼,比如说打篮球、打网球、打羽毛球等等。既可以锻炼身体,又有助朋友、同事交流沟通。中老年人尽量不要出门运动。以免受,加重身体负担。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体操,活动活动筋骨就可以了。
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
1、北京馄饨
过去老北京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。相传汉朝时,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,百姓不得安宁。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,十分凶残。百姓对其,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,取“浑”与“屯”之音,呼作“馄饨”。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,能过上太平日子。因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,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。
2、南方饺子
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的节日饭。谚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北方人吃混沌,南方人出饺子。
3、羊肉
冬至吃的习俗据说是从汉始的。相传,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,觉得味道特别鲜美,赞不绝口。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的习俗。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,吃、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,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。
4、红豆米饭
在江南水乡,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。但是,这个疫鬼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5、台湾糯糕
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,用糯米粉捏成鸡、鸭、龟、猪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,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,用以祭祖,以示不忘老祖宗。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,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称“祭祖”。祭典之后,还会大摆宴席,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。大家开怀畅饮,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,称之为“食祖。”冬至节 祖先,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,以示不忘自己的“根”。 萝卜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等。
预防,们给出了10条实用建议。
1、勤洗手和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
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,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。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(如打喷嚏后)应立即洗手。
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。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,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,避免用手触摸眼睛、鼻或口。
图片
2、增强体质、,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
增强体质和,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、作息规律,避免过度疲劳。
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,每次20~30分钟。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,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。
3、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并且关注症状
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,避免接触呼吸道患者。
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、流涕、发热等,应居家隔离休息,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。
图片
4、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
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的措施之一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(流水)充分洗手。
5、正确洗手需掌握六步洗手法
①双手手心相互搓洗(双手合十搓五下);
②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(手心对手背,双手交叉相叠,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);
③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(手心相对十指交错,搓洗五下);
④指尖搓洗手心,左右手相同(指尖放于手心相互相互搓各洗搓五下);
⑤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,左右手相同各搓五下;
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,交换进行各搓五下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松烟药墨贴牌的山东承爱递康于2023/9/16 10:58:02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luoyang.mf1288.com/JNdigucao-2615273936.html